出品|WEMONEY研究室
家喻户晓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那句台词——“人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人活着呢,钱没了。”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这句充满哲理的台词也映射出一个现实问题:普通人应该如何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生活服务和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但与之同时,各种金融骗局也盯上了我们的“钱包”,比如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就在不断“升级”,严重侵害普通人的财产安全。在套路上,除传统的“冒充公检法”“虚构绑架”外,还有“网络刷单”“网络聊天诈骗”“网络投资诈骗”“网恋诈骗”等;在手段上,从最初的利用电话,发展为利用网络后台、木马程序、第三方支付平台、伪基站等实施诈骗。一些消费者因为缺少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而屡屡陷入各类骗局,造成财产损失。
所以,如何更好地“防”风险和“守”钱袋,怎样亦防亦守便成为了公众议题。但很明显,这并非一个人、一个机构之力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尤其是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金融黑灰产猖獗
提升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刻不容缓
在信息时代,各类骗局已成为威胁个人财富安全的头号杀手。
根据非营利组织全球反诈骗联盟(GASA)和数据服务提供商ScamAdviser发布的2023年报告,全球诈骗案共造成了约1.0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4万亿元)的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1.05%。
实际上,各类诈骗手法五花八门、不断更新,还形成了一条条黑色产业链。
比如说,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协商分期、债务优化、上岸、追息”为名招揽生意,这条黑色产业链已悄然形成。这条产业链中的从业人员——“黑中介”,看似在债务人艰难之际伸出“援手”,实际上,债务人在向“黑中介”寻求帮助的那一刻起,就掉进了犯罪团伙编织的陷阱,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面临很大的风险。
这类情况一旦蔓延成风,将会对消费者信息与财产安全、金融行业生态健康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生严重危害。
目前各地监管部门已针对“代理维权”“非法职业代理投诉”等乱象向广大消费者作出风险提示。比如,在“征信洗白”陷阱中,骗子往往冒充银行客服,索要消费者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验证码进行“资金清算”,或要求把钱打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收到汇款后,骗子利用时间差将款项全部转走,等当事人反应过来,骗子已消失不见。
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在平时积攒“守护个人信用”的相关知识,即无论是银行还是个人都无权删除和修改客观信用记录。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信息,合理合法维护个人良好信用,自然不会被“征信修复”的话术轻易欺骗。
打通金融教育“最后一公里”
难在哪?
在前述金融黑灰产的案件中,一方面是由于黑产从业者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他们利用双方信息差,对消费者进行欺骗和误导;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消费者法律意识和金融知识的确存在一定程度不足的现实问题。
加强金融风险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金融知识体系具有内容丰富、维度多样、体量庞大等特点,受众无法短时间内搭建起全量知识体系,且部分受众认为金融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感,且内容较为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不愿意主动学习。
这些现实问题也折射出金融教育存在堵点和卡点。
首先是受众差异与认知局限。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金融知识需求和接受能力。低收入群体、老年人需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提升风险意识;青少年要建立正确金融价值观;新市民则需掌握金融知识与技能。然而,目前金融宣传教育在精准满足这些群体需求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中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其次,金融教育“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但可以直观地看到,城市与县域乡村之间在金融教育资源和普及程度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城市金融资源丰富,金融机构众多,宣传教育活动相对频繁,但县域地区金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金融知识普及难度较大,成为金融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难点区域。这意味着,金融教育工作要想走深走实,服务重心需不断下沉,直达基层群众。
多管齐下
探索贴近基层群众的金融教育
从去年开始,监管部门组织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统筹金融全行业力量,部署金融机构深入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等系列宣传活动,广泛普及金融知识,不断提升金融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在今年9月开展的“金融教育宣传月”期间,金融监管总局部署了“担当新使命 消保县域行” 专项活动,加大金融教育宣传下沉力度,丰富县域基层地区教育宣传形式,打通金融教育宣传“最后一公里”。
在监管统筹下,金融机构中也涌现了一些标杆案例和优秀举措。今年,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开展“担当新使命 消保县域行”专项活动,将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金融机构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的金融行为特征和需求,根据群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如针对学生群体,招商银行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举办“小小银行家”活动等,为学生们普及金融知识,培养他们的财商思维,助力他们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
在教育形式上,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吸引不同群体参与。如招商银行银川分行的“一台戏曲送乡村 唱出消保好声音”活动,将消保口诀改编为秦腔,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针对金融教育的地域差异,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乡村地区的资源投入,与当地政府、社区合作,建立县域金融教育服务站,定期举办金融知识培训和咨询活动。近期,招行信用卡就积极响应监管“担当新使命 消保县域行”专项行动号召,深入上海县域地区的远郊腹地,在唐镇民丰村以“乡村大喇叭”“我为群众送台戏”“金融知识课堂”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金融知识直达基层群众。
此外,金融机构探索利用社区、学校、企业、媒体等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教育网络,建立金融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招商银行在各地的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举措,如大连分行创建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将红色教育与金融消费者教育有机融合;沈阳分行设立金融知识教育示范基地,优化基础设施,强化制度保障,细化宣传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温州大学商学院与招行合作创办金融教育基地,通过多种方式为大学生开展培训,并组织公益宣讲团普及金融知识。
结语
现实中不断上演的金融诈骗真实故事警示我们,打通金融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金融知识并非小众人的山珍,而是从城市居民到县域村民都应该广泛掌握和需要的大众菜肴;金融教育并非只是泛泛而谈地喊口号,而是真正能够润物无声影响消费者金融素养和价值观的日常行为。这就需要思考金融教育的形式如何探索创新,内容如何精准针对,获取方式如何触手可及,才能够从填鸭式到入脑入心。
金融教育需要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精准定位受众、完善评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策略实施,不断创新金融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才能让金融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保障。
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应当努力掌握所需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只有在充分掌握消费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消费金融产品、接受服务,防止上当受骗,守护好个人财富。
相关推荐
华夏银行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05个百分点。
曾经备受资本青睐的广东本土家政服务龙头企业“51家庭管家”走到艰难境地。
近日,江海汇各地的受害人前往集团总部所在地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市公安局相关领导热情接待了投资人,并与投资人举行了见面会。近
- 1 eBay第三季度营收25.76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下降51%
- 2 六大行第三季度报告均披露完毕:仅交通银行一家业绩双降
- 3 中信建投2024年前三个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报告期间接连遭监管问责
- 4 民生银行: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304.86亿元 同比下降9.21%
- 5 苏州银行: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79亿元,同比增长11.09%
- 6 西安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9.27亿元,同比增长1.14%
- 7 兴业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30.06亿元 同比下降3.02%
- 8 北京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06.18亿元,同比增长1.9%
- 9 齐鲁银行: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42亿元,同比增长17.19%
- 10 厦门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9.34亿元 同比下降6.27%